7月11日至15日,由临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临沂市博物馆主办的“社科博物·行走的家国印记”暑期公益活动(第一期)圆满落幕。作为一项深度融合社会科学与公众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以“社科赋能科普、行走传承文脉”为主线,通过“研学+讲堂+实践”模式,为参与者打造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社科盛宴。
足迹丈量历史·家乡文化研学行

活动组织学员沿“先民文明—兵学智慧—儒家传承—红色记忆”脉络,先后走进临沂市博物馆北城馆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临沂孔庙、王羲之故居、沂南县红色教育基地及中共华东中央局旧址。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专家结合《孙子兵法》竹简,感悟文化传承,系统阐释“兵学文化与古代战略思维”;在沂南县红色教育基地,“薪火田野课”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让参与者仿佛置身沂蒙人民“抬担架、推小车”奋勇支前的烽火岁月;在中共华东中央局旧址,专家通过“实地场景+社科解读”形式,使沉睡的红色文物转化为鲜活的教材,让参与者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肌理,构建起对家乡革命文化的立体认知。
文博讲堂·光影里的千年文脉

活动创新推出“多媒体学术讲座+展厅专题研学”双轨课堂。邀请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市博物馆专家担任主讲,系统梳理临沂从东夷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临沂市博物馆“汉代画像石”展厅,专家解读画像中“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使公众在文物鉴赏中提升社科素养,实现“科普+学术”的有机融合。
指尖上的传承·传统技艺体验坊

活动特邀非遗保护专家、传统技艺推广人组成教学团队,开设叶雕、拓印、竹简编联等“技艺+社科”融合课程。在竹简编联体验中,指导老师不仅传授“刮青、烘烤、编联”等古法工艺,更从文献学角度解析“简牍制度与古代知识传播”,让学员理解“韦编三绝”背后的文化传承智慧;叶雕课程则结合植物学特征与民俗学内涵,引导参与者从“自然物用”到“文化符号”的升华认知。使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从“观赏对象”变为“可参与、可理解、可传承”的生活智慧,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社科普及的双向赋能。
赋能成长·综合素质训练营

活动精心设计“兵学文化思维训练”“公共礼仪与社会交往”“口语表达与公众传播”等实践模块。在兵学文化课堂,学员通过《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案例分析,学习“系统性思维”与“风险决策”方法;形体礼仪课程融入社会学“印象管理”理论,指导青少年在社交场景中塑造得体形象;口才培训则教授如何用故事化表达传递家乡文化。
本次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让社科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让文化传承从认知变为行动,推动参与者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成为家乡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