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讲堂火爆开讲 专家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临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资讯 >> 正文

市民大讲堂火爆开讲 专家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2015-02-11  点击:[]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中华做客市民大讲堂。

现场听众认真做着笔记。

 

  11月1日上午9点半,市民大讲堂在市图书馆四楼报告厅火爆开讲,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中华做客大讲堂,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为主题,并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文化软实力并不软”、“如何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梦”等。

  本期市民大讲堂中,何中华从文化的内涵、文化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异出发,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遇到的冲突与困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

  在解读“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时,何中华提出“文化软实力其实并不软,文化软实力决定硬实力”的观点,并指出“从文化层面理解中国梦,其实是我们国家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从量到质的转变。”

  此外,何中华还提出"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性本善、德性优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圣外王、德治仁政"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指出这些特点有助于强化文化意识上的自我认同和德性人格上的自我实现。

  当天的讲座中,何中华列举古今中外大量鲜活事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性的冲突及其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背景下的启示价值等方面讲述,并不时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中国梦”之间的关系。

  大讲堂从9点半开始,至12点结束。在两个半小时里,何中华的语言幽默风趣,以其深厚的哲学涵养和精彩的讲解,让现场的听众耳目一新、受益良多。而据主办方统计,当天共有110余名市民参加本期市民大讲堂,其中不乏八旬老人、青少年听众。

  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本场市民大讲堂由临沂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临沂大学、鲁南商报、临沂市图书馆共同主办,并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观点点击:

  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复古

  中国人的文化焦虑从何时开始,如何来理解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11月1日的市民大讲堂中,何中华教授以文化的眼光开始讲述传统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何中华虽然在讲述传统文化,但提到最多的却是“中国梦”和“文化软实力”。

  当谈到如何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何中华论证了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可能性,并指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不能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那么中国梦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中国梦应该从文化意义上领会,格外重视文化问题……”

  正因为此,在论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何中华指出“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探求其内核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

  在此基础上,何中华也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尺度意义和启示意义、自我认同和德性人格的自我实现、顺天体道的文化取向和仁者无敌的时代意义等四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价值。

  市民王伙贤:做6页笔记满载而归

  台上,何中华的讲解幽默风趣、贯通古今中外。台下,听讲座的市民听得津津有味,何中华讲到幽默之处,观众们不时报以笑声、掌声。

  此外,本报记者注意到,更有不少市民更是拿着拿起笔认真做记录。“我一共做了6页笔记。”讲座一结束,市民何中华边整理笔记边说,“回家后再把笔记好好整理一下,有些没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回家后再仔细琢磨琢磨,好好消化一下。”

  6张A4大小的纸上,王伙贤密密麻麻的记着讲座的内容,对于分条讲述的内容,用大括号清晰的括出,一目了然。对于没有理解透的内容,王伙贤特地用星号标记出来。除了听当天讲座的内容,王伙贤还拿着何中华发表过的一些文章。

  “之前看何教授发表的文章,通俗易懂,道理深刻。今天听他的讲座,确实是这样,讲的内容很接地气,回归生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得像平日里吃饭穿衣一样,通俗易懂。特别是举的例子,有趣有深意。”王伙贤说。

  对于市民大讲堂这样的活动,王伙贤表示,周围的很多同事、邻居都很喜欢这种方式,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办、经常办,给市民提供一个长效持久的学习平台,也是临沂市民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渠道。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的辩证法

  从世界情形看,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观点,认为人类在21世纪的冲突将主要是文化的。古代战争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和博弈,近代战争主要是由于政治利益的矛盾和考量,现代战争则主要是缘于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异质性。

  从中国情形看,自晚清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先后经历了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问题被再次提上日程。我们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重演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三次浪潮,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依次展开。

  因此,今天的发展问题都格外地凸显了文化的空前的重要性。

  何中华:中国传统文化的6大特点

  1、天人合一,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说是自然主义的。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主张顺天应时。人道顺应天道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天人合一”意味着一方面自然完成了自己,一方面人类达到了目的。“天人合一”除了可以在实体意义上被理解——把“天”“人”理解为自然界与人类——之外,还可以在境界的意义上被理解,即把“天”“人”理解为自然而然(即无为)与他然(即有为或人为)。

  2、人性本善,德性优先。

  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性论从主流看是性善论的。性恶论可以荀子为代表,但在总体上却不占主导地位,就像西方文化中也有性善论但不是主流一样。中国传统德性论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既是个体人格特征,同时又是整个传统文化的特征。自强不息表达的是刚健进取的品格,厚德载物则体现着宽容敦厚的品格。

  4、内圣外王,德治仁政。

  中国文化讲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所谓有德者为王。“德治仁政”始终是中国文化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仁”与“礼”是互为表里的。“仁”是“礼”的内在理由,“礼”是“仁”的外化了的形式,或者说是仪式化、制度化了的“仁”,它们共同构成德治仁政的基础。

  5、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比如中国人对自己欲望的看待,认为是过犹不及,既不禁欲亦不纵欲,而是限欲。孔子有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吕氏春秋》曰:“天生人儿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毛诗大序》亦曰:“发乎情,止乎礼仪。”中国人对于事物的“度”持敬畏和守望的态度。

  6、言近旨远,含蓄委婉。

  中国语言的特点是象形文字,所谓“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就从文化基因层面上注定了中国式表达的象征和隐喻的特征。杜甫有句诗,叫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小小的门和窗,就把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蕴含其中了。这正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真正的无限性”的表征方式,即形式的有限性同内涵的无限性的统一,它乃是扬弃了无限与有限的外在对立而达成的合题。这也就是中国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近而旨远”的表达所具有的性质。

  何中华:由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路径

  文化大国的标准:历史悠久,文化成分众多,国民人数多。

  文化强国的标准:国民文明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文化国际地位高,确保所使用语言的国际地位。

  “用文化大国的3条标准衡量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明,以儒道士为代表的多远文化成分,众多的国民人数,文化强国当之无愧。”何中华说,但是中国距离成为文化大国,还有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每位公民的努力。而传统文化在探寻中国从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中,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从尺度意义上说,对文化传统持一种敬畏与同情的态度,并不是复古主义的“乌托邦”,它仅仅是为了从文化源头上寻找一种参照和判断的尺度。

  就启示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启示当代人类内在地约束和限制人的自我中心化的扩张,使人对自我的把握真正成熟和健全起来;另外,它也有可能启示当代人类限制并约束自己对自然界的占有姿态。启示意义是永恒性的,它将永远伴随现代人,成为一种不能也不应被遗忘、即使遗忘也必将在某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被重新唤醒的文化资源。这就是智慧的魅力之所在。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维度上,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文化意识上的自我认同和德性人格上的自我实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顺天体道”的文化取向有利于改善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

  在人与人顶峰关系维度上,“仁者无敌”对于“争于气力”时代的昭示意义。(文/片 本报记者 周广聪 郇恒雪)

上一条:百余家长“取经”教子之道 下一条:市民大讲堂面向社会征集2015...

关闭